怒江大橋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八宿縣,假如從空中俯瞰,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為什么它被稱為川藏公路的咽喉要道:幾乎是在怒江的最窄處,一座鋼架橋連接兩岸,橋下即是奔騰不息的怒江水。
圖為從第二代怒江大橋位置拍攝的、第一代怒江大橋保留的橋墩和第三代怒江大橋 攝影:王妍丹
據(jù)昌都市八宿縣文旅推介員達瓦卓瑪介紹,第一代怒江大橋是貝雷橋,使用的是當時軍隊快速建橋的方法,由鋼架組成箱體架設而成。1953年6月,筑路部隊到達怒江東岸,剛好是八宿縣的雨季,怒江水勢洶涌,有很多的暗流、深灘。筑路部隊先后4次渡江,以犧牲多人的代價,連接了東西兩岸。
圖為八宿縣文旅推介員達瓦卓瑪介紹怒江大橋相關情況 攝影:王妍丹
第二代怒江大橋是在1972年建成通車的,最初是水泥混凝土拱橋。2013年的時候,出于安全考慮,在原有位置又修建了一座鋼架橋,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第二代怒江大橋。
第三代怒江大橋是在2018年建成通車的,全長165米。
圖為怒江大橋遺址紀念館 攝影:王妍丹
雖然第一代怒江大橋已經(jīng)拆除,但還特意保留了一座橋墩。這不僅是一座橋墩,更是一座豐碑。在這里還修建了怒江大橋遺址紀念館,詳細介紹了修筑怒江大橋的艱辛。很多過往的車輛會在通過時鳴笛致敬,還有行人特意駐足留下祭品,用自己的方式緬懷筑路英雄。
圖為介紹怒江大橋建設情況的碑前,擺放著往來行人帶來的鮮花和祭品 攝影:王妍丹
達瓦卓瑪說,怒江大橋更是民族團結(jié)之橋,為了修建怒江大橋,先后有10名筑路戰(zhàn)士犧牲,安葬在八宿縣烈士陵園。現(xiàn)在,八宿人民收入越來越高,生活也越來越好,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是誰為我們修建的這座橋。(中國西藏網(wǎng) 記者/王妍丹 編輯/楊月云)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