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均為《看見皮洛》劇照。 四川廣播電視臺供圖
你可曾想過,高原上一塊看起來并不起眼的石頭,竟蘊藏著二十萬年前遠古人類遠征的秘密?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文化產(chǎn)業(yè)投資集團聯(lián)合出品的考古科普紀錄片《看見皮洛》,聚焦“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的四川稻城皮洛遺址,以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的真實記錄為線索,歷時三年拍攝記錄,揭開高原早期人類歷史的神秘面紗,再現(xiàn)古人類在遷徙擴散中共同書寫的壯麗史詩。
6月24日晚,《看見皮洛》登陸央視,首播期間3次登上當日電視紀錄片融合傳播指數(shù)TOP3。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四川省考古學會會長霍巍認為,《看見皮洛》制作精良,深入淺出,在學術性、普及性和文化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那么,皮洛的故事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熒屏畫面中,狂風卷過海拔3750米的川西高原,一支考古隊正跪在泥濘的探方里,用毛刷輕拂一塊曾深埋地層的石塊。當特寫鏡頭推向石面上清晰的打擊痕跡,二十萬年的時光封印被驟然揭開。
海拔3750米的創(chuàng)作困境
皮洛遺址,位于甘孜州稻城縣的皮洛村附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皮洛,在藏語中意思是河谷處的開闊平地。皮洛遺址的年代最早距今已超過20萬年,意味著人類至遲在20萬年以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東緣。對于創(chuàng)作團隊來說,遠古人類為何遷徙到皮洛,如何在冰雪覆蓋的高原上生存,群落之間是否有交匯交融,技術如何傳播……這些都是紀錄片需要回答的問題。
拍攝《看見皮洛》的挑戰(zhàn),從物理環(huán)境就已開始。
這片位于稻城縣皮洛村附近的開闊河谷,平均海拔超過3750米。常年高寒缺氧,變幻莫測的天氣與強烈的紫外線,構成一道天然屏障。攝制組每一次搬運設備、每一個鏡頭的等待,都演變成與大自然的艱苦角力。暴雨突襲時無處遮蔽,寒夜蹲守時呵氣成霜,稀薄的空氣讓普通的攀爬都變得十分艱難。
“在大自然面前,今人與古人的待遇并沒有多少差別?!逼腥缡侵v述。創(chuàng)作團隊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暴雨、下雪等極端天氣,這讓他們對20多萬年前古人類為何及如何在此生存繁衍充滿敬畏與好奇。當鏡頭對準考古隊員在寒風中用小刷子一點點清理地層時,這種艱苦有了穿越時空的共鳴——遠古先民如何在此獲取食物、抵御嚴寒,在“生命禁區(qū)”中生生不息?鏡頭內外的困境奇異地疊合了,創(chuàng)作團隊也想盡各種辦法堅持跟蹤記錄了下去。
更深的困境來自專業(yè)門檻。三星堆有精美的青銅神樹與黃金面具,皮洛卻只有沉默的原始石器。它們形態(tài)粗陋,非專業(yè)人士幾乎無法辨識其價值。該片總導演何喻潔坦承,初次面對考古專家時“幸好團隊下了狠功夫,否則連基本的問題都提不出來”。
皮洛遺址的考古范圍看似局限在幾個發(fā)掘坑內,但其背后的時空維度卻浩瀚得驚人。時間上溯20萬年以上,空間上牽涉整個青藏高原。不遠處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似乎也暗示著天地人關系的宏大命題。如何將專業(yè)晦澀的舊石器考古,轉化為公眾能感知的敘事?創(chuàng)作團隊在高原稀薄的空氣中,艱難尋找著表達的氧氣。隔著時間的長河,他們沿著遠古人類走過的路,收集祖先們無意間留下的零碎信息,力圖揭開歷史的帷幔,向故事更深處探尋。
虛擬棚里的史前風雨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約3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今天的人們如何去理解昨日的世界?
當現(xiàn)實拍攝遭遇極限,技術成為破局的鑰匙。
創(chuàng)作團隊曾嘗試在皮洛遺址附近實景再現(xiàn)遠古人類生活。但讓演員身著單薄獸皮,赤腳奔跑在海拔約4000米、布滿礫石的山脊上風險太大。現(xiàn)實困境讓團隊轉向XR虛擬制片技術的懷抱。
走進搭建好的XR攝影棚,時間與空間的屏障神奇地消融了。技術團隊與考古專家反復溝通確認細節(jié),精心制作道具、搭建場景。虛擬環(huán)境中,演員無須對抗真實高原的致命威脅,“下雨”“下雪”“日照金山”“璀璨星河”皆可精準控制。
“真正的日照金山可遇不可求,拍攝窗口每天不足十分鐘。”何喻潔感慨道,“但在XR棚里,時間成了我們的盟友?!奔夹g不僅規(guī)避了風險,更釋放了創(chuàng)作的可能,那些數(shù)十萬年前人類敲擊石塊制作工具、在嚴酷環(huán)境中協(xié)作生存的場景,在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融中獲得重生。
技術投入堪稱奢侈。何喻潔介紹,團隊采用12K電影攝影機,以8K/50P的超前標準記錄下超過100TB的素材。從巍峨雪山的靜謐到星空流轉的浩瀚,每一幀畫面都在向觀眾傳遞著未經(jīng)壓縮的自然震撼。當這些超高清影像與XR技術還原的遠古生活交織,《看見皮洛》構建起一座跨越20萬年的視覺橋梁。
對稱石斧里的文明密碼
在皮洛出土的眾多石器中,阿舍利手斧堪稱“石破天驚”。它們形態(tài)規(guī)整、技術成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遺存。尤其手斧呈現(xiàn)出的驚人對稱性,成為解讀遠古精神世界的一扇窄門。
“阿舍利手斧超越了純粹的工具屬性?!痹撈傋搴鉂嵜翡J地捕捉到其人文深意,“這意味著遠古人類在生存需求之外,已萌發(fā)對‘美’的主動探索?!碑斏鎵毫θ缬半S形,先民依然愿意投入額外心力,遵循內心沖動去打造一件兼具實用與美感的“作品”,這難道不是人類文明最本源的浪漫?
冰冷的石頭仿佛還殘留著20萬年前人類掌心的溫度,遠古的心跳透過地層隱隱傳來,成為貫穿古今的精神紐帶。皮洛的發(fā)現(xiàn)直接挑戰(zhàn)了舊有學術觀點,這讓皮洛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該片執(zhí)行總導演袁航介紹,創(chuàng)作團隊非常幸運地在拍攝期間趕上了一場關于更新世亞歐大陸古人類遷徙擴散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稻城縣召開。借此機會,他們采訪到了來自希臘、波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學術成果,以及對皮洛遺址的觀點看法,這實現(xiàn)了團隊“立體客觀、生動嚴謹”呈現(xiàn)的構想,匯集了現(xiàn)場考古、國內解讀與國際聲音。
在皮洛,石器不僅是工具,更是信物。它證明了青藏高原絕非文化荒漠,而是古人類遷徙、交流、融合的十字路口。手握石器的先民們跋山涉水,在亞歐大陸的廣袤舞臺上不斷相遇,共同推動了早期人類社會的進步。
天地人間的共同敘事
《看見皮洛》最終呈現(xiàn)的,是一場多維度交響。創(chuàng)作團隊摒棄了簡單的線性敘事,精心設計出兩條時間線(遠古與現(xiàn)代)、三個空間維度(遠古家園、發(fā)掘現(xiàn)場、浩瀚宇宙)、三重關系視角(天、地、人),形成獨特的復合結構。
四集內容如鏡頭漸次拉遠:第一集聚焦考古隊員在發(fā)掘現(xiàn)場精耕細作;第二集視野擴展至青藏高原的壯闊地理;第三集追蹤古人類在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融;第四集則仰望星空,將皮洛遺址與鄰近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并置思考。
紀錄片中,中外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天文學家輪番登場。外國學者驚嘆于皮洛手斧與西方阿舍利工具的相似性;中國專家則剖析東亞舊石器技術發(fā)展的獨特路徑。觀點的碰撞在皮洛上空交匯,古老智慧與現(xiàn)代研究在此刻凝聚成橋。
在客觀的信息之外,該片還力圖在故事講述中加入帶有溫度的筆觸,嘗試去共情遠古人類的感受?!霸诠餐ǖ那楦兄校祟惪梢钥缭焦沤?、地域、種族。”衡潔表示,“地表之上看似獨立,土地之下根系相連。從直立人一路走到今天,我們一直都是這個地球上的鄰人?!逼ぢ暹z址無聲地訴說著一個真理:人類曾經(jīng)同源,終將走向命運與共。她認為皮洛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尋找的故事;是一次去“看見”人類最根本需求的歷程;也是一場“我們與他們、我們與自己”的對話。
稻城皮洛的風依舊凜冽。考古隊員輕輕拂去一件石斧表面的浮塵,20萬年的時光在毛刷下流淌。當紀錄片在央視熒屏亮起,觀眾將跟隨鏡頭攀登雪線,踏入XR復原的史前營地,在對稱精美的阿舍利手斧前駐足。這石斧不再僅是學術意義上的“世界最高遺存”,而是遠古祖先留給我們的信物:證明在生存的嚴酷底色上,人類對美與秩序的追求,對交流與合作的渴望,早已刻入基因。
20萬年何其漫長,又何其一瞬。高原的風雪可以抹去足跡,卻無法冷卻那傳遞至我們掌心的、穿越時空的微小溫度。它低語著一個樸素的真相:無論走出多遠,人類始終共享著同一場壯麗的遠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